close

你有沒有“賺錢人格”? 有錢人六種習性和你不一樣


記者:田習如
君子愛财,《财訊》從創辦至今三○○期以來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在幫助讀者獲得緻富資訊,爲享受豐富的心靈生活打造堅實的物質基礎。在《财訊》跨三○○期的卅多年間,台灣經濟已創造出許多有錢人,這些有錢人究竟有哪些“本性”,足以化爲他們賺錢的本事?又有哪些“習性”,可以讓人抓到賺他們錢的商機?股民又該投資哪些大老板,才能跻身下一波富豪之列?

有錢人是怎樣的一種人類?撇開含着金湯匙出生的那一群稀有動物,對于廣大“脫貧求富”族而言,比較具有參考價值的是靠着投資理财緻富的人們,雖然一樣米養百樣人,但會賺錢的人就是有一些共通點,令人不得不同意“人家會賺錢不是沒道理”。
一位投資老手用“一陽指”在鍵盤上迅速變換敲打着股票代碼,就着熒幕上的線圖解釋他如何判斷大戶吃貨的時機、如何順利倒貨獲利出場……得意的神色和入迷的表情,像極了年輕人沉迷于電玩的戰争或尋寶遊戲。
股票這種“線上遊戲”,有人出于好奇小試身手,輸了就不想玩;有人反應靈活過了幾關,卻覺得接下來的關卡太複雜而中途離場;真正能夠賺到大量“天币”的,往往是被形容爲“禦宅族”、願意付出心力時間、對鑽研攻守心法樂在其中的人。
描繪“股市禦宅族”的輪廓,可以歸納出幾個性格特點,堪稱某種“賺錢人格”:

一、赢了要更赢賺了想再賺

投資名著《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作者科斯托蘭尼形容,對有錢人而言,“錢就像海水,愈喝愈渴”。但這裏所謂“賺了還要再賺”的想法,與一般操作上期待“賣在最高點”而遲遲不肯獲利了結的貪婪心态不同,指的是把賺錢當作極大成就感來源、因而想一再從中獲得滿足的人格特質。
一般人渴求賺大錢,多半等着彩券中獎,不相信能夠憑一己之力成就大富;有錢人則把賺錢當成興趣,想賺錢的心成爲一種内在動力,驅策自己投入、嘗試、研究能夠賺錢的工具。這種積極度,也使得爲有錢人服務的各種專業應運而生,例如理财專員等新興服務業的出現,幫有錢人設計更多方案、提供資訊,讓想賺錢的人如虎添翼,創造更多财富。

二、投資的世界很大外面的世界很小

訪問十個有錢人,有九個把“專注”列爲他們成功賺大錢的首要之務。有錢人觀察外在世界變遷,心想“這對投資趨勢有何影響”;有錢人看到社會新興生活,心想“這會有什麽商機”。據說王永慶活到八十歲還不清楚台北的街道是何模樣,因爲他忙得沒空下車逛街;一位投資界巨富每天在家看全球新聞、掌握地球另一端的中東戰争及能源動态,外出活動範圍卻多隻在自家方圓十裏内。
還有一位在負債壓力下入市一搏而曆經虧損、體認股市不是靠運氣的大戶,當他開始認真研究股票後,老婆抱怨他“每天生活裏隻有股票”,後來他幹脆辭掉工作當專業投資人,直到近年較爲得心應手,他仍花費大半時間在研究投資資訊上,從個股玩到指數期貨,愈研究愈有興趣,一年個人成交量以百億元計。
但這位大戶倒不希望自己小孩長大後就立刻投入股市,他說投資雖是一門真實學問,但股市資金來得快、去得急的特性,對年輕人培養穩定心性有不良影響。股市老手的經驗背後,也代表了想起而仿效者,最好先認清自己的性格和能耐适不适合走上這條路。

三、先看大局,再看小局不湊熱鬧,保持距離

許多散戶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在偶然的資訊機會下(聽朋友說、第四台說、演講會說…)投入某些個股,每天關注這些個股走勢,不能說是不認真,卻對大盤趨勢不關心、或不研究、或人雲亦雲,結果在大盤高不可攀時因爲貪心而失去賣點、在大盤絕處逢生時因爲恐懼而失去買點,總之就是一再錯失賺錢機會。
前述“百億級”大戶的投資哲學,第一步先認定大盤位置,如果評估爲“攻擊盤”,即使被他鎖定的個股漲停也會大單敲進,因爲這些會是更能上攻的強勢股;第二步才是認定個人有興趣的個股的位置,然後每天觀察其變化是否如己所料,一旦發現格局不對就立刻賣出。
雖然成功投資人都一緻地說:“要會看大趨勢”,但如何掌握趨勢的廬山真面目?多數人“隻緣身在此山中”,難以抽離找出制高點。“股神”巴菲特的投資公司總部位在美國中部的内布拉斯加州,與熱鬧的華爾街隔着大半美國領土;在号子營業廳裏聽衆聲喧嘩的菜籃族、退休族,投資報酬率(比總額更有參考性)總是不如關在自己家裏或券商貴賓室的熟手。這說明了把距離拉開,才能避免被盲從的羊群推擠而看不到前途的方向。

四、大量閱讀有自己的看法

有錢人不入羊群,不代表與世隔絕、孤立無援,他們仰賴大量的閱讀,從中獲取有用的資訊,尤其常看會影響大局的主要國家總體經濟前景分析。不論是博覽群籍,或者隻關心财經知識,會賺錢的人都是靠自己想法賺錢的人,亦即不偏聽一家之言,“要建立自己對趨勢的看法,雖然不一定每次都看對”,一位“股市禦宅族”諄諄教誨。二○○三年台灣房股兩市大跌時期進場的人如今都成大赢家,他們敢逆當時之勢,就是因爲看到更遠之勢,樂得大撿便宜貨。
還有位善于“長抱大賺”的投資家,點出在股市賺不到錢的人多半“隻會怪市場、怪政情”,但會賺的人投資失利時怪的是自己判斷錯誤,“失敗的後果全是自己承擔,所以各種變數要自己研究判斷,判斷不足而怪别人,沒有用”。
對趨勢的判斷力要靠不斷累積财經知識,美國政府重視培養一般民衆的“财經識字度”(financial literacy),甚至成立“我的錢”網站(MyMoney.gov)提供人民實用的理财教育,而會賺錢的人早就自食其力、孜孜矻矻汲取相關知識,哪還需要政府鼓勵、老師鞭策?!

五、冒險性強自制力也強

會賺大錢的人就像非洲草原上的花豹,在一旁匍伏、觀察,可以等上大半天仍不采取行動,即使意外出現不被鎖定的動物靠近身邊,也不分心旁鹜;一旦判斷機會來時,對準觀察已久的單一目标全力沖刺,若得手就是一整隻獵物。“會賺錢的都是長期投資”,一位投資家說,忍耐不住、頻繁進出的頂多賺到小錢。善賺小錢的人就像是謹小慎微的草食性動物,一口一口不斷的逐草而食、随時被風吹草動所影響,當然,吃久了也是會飽。
許多人隻看到有錢人敢冒險的一面,但敢冒險的人不一定成功,于是把冒險成功歸于運氣。例如早年股市大戶雷伯龍也是冒險一族,但并未累積成巨富,若隻能說是運氣不好,恐怕對于用功一族的成功投資人不盡公平,也誤判了得以緻富的原因。


六、會“省”不打緊重點要會“算”

一位白手起家的有錢人談起朋友慫恿他買台拉風的藍寶堅尼跑車來開開,但他念着:時速二五○公裏的車在台灣的路上頂多隻能開到一五○公裏,還怕撞到人,劃不來……。有錢人的省不一定代表節儉度日,而是評估各種花費是否劃算。這種善于計算的能力仿佛“内建”在他們腦中,大小開支都自動送進大腦盤算,生活中如此,對于投資自然更是會仔細評估了。
雖然這些人格特質并不“包賺”,或許看來也如老生常談,但就像一位已在股市征戰數年的六年級投資人所說,曆經了各種教訓,如今他發現最有用的投資哲學還是那幾句“金玉良言”。而《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這樣一本其實屬于“成功心理學”的勵志書能夠成爲年度暢銷書,顯示人們常常忘了金玉良言,時時需要被提醒、刺激一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in-Yi Yang 的頭像
    Hsin-Yi Yang

    Hsin-Yi Yang的部落格

    Hsin-Yi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